拥抱开源!上海交大云存储经验谈
DOIT云计算 13年02月27日 15:31 【转载】 作者:ZDNet存储频道 责任编辑:王雪杨
导读:前不久的一个存储论坛上,记者现场聆听了上海交通大学网络信息中心系统架构师黄保青关于构建云存储平台的经验分享,深入且全面地了解到在实施部署过程中如何解决存储、网络和虚拟化方面的难题,以及如何与开源OpenStack结合起来提供服务的应用实践。
前不久的一个存储论坛上,记者现场聆听了上海交通大学网络信息中心系统架构师黄保青关于构建云存储平台的经验分享,深入且全面地了解到在实施部署过程中如何解决存储、网络和虚拟化方面的难题,以及如何与开源OpenStack结合起来提供服务的应用实践。
据黄保青介绍,上海交通大学数据中心在闵行和徐汇校区建设有主备两个机房,距离超过30千米,通过校园万兆网络实现互连。现阶段共部署了100多台服务器,虚拟化程度达到60%。
上海交通大学在采用虚拟化技术方面起步较早,从2004年开始计划简化大型机的功能,再到初步实施服务器虚拟化,至今已经采用了VMware、 KVM和OpenVZ等技术。目前数据库以外的应用基本都运行在虚拟机中。由于考虑到数据库的IO比较密集,并且本身应用相对单一,所以没有将数据库放在虚拟机里面。
现在,上海交通大学现在已经可以为师生提供云服务,包括与厂商合作的云存储,为教师和学生提供20GB和10GB的存储空间,类似网盘的服务和文件共享服务,总容量达到30TB以上,“但这并不是架构在传统存储系统上,而是通过类似Google GFS的廉价存储系统实现的”。
此外,上海交大还筹备着提供基于OpenStack的IaaS服务,目前还处于测试阶段。谈到使用OpenStack的原因时,黄保青解释说,上海交大和很多厂商都有合作关系,但一直希望在数据中心建设方面拥有自己的一些东西,所以决定在OpenStack上提供IaaS服务。而在PaaS服务方面,上海交通大学利用VMware CloudFoundry提供一些应用级别的服务。
据了解,上海交通大学目前采用了NetApp、HDS和Sun StorageTek等传统存储系统,如何继续保留和使用这些系统,最大限度地保护已有投资,同时积极引入尝试DCB和FCoE等新技术,是上海交通大学遇到的首要挑战。在这种情况下,黄保青的小组还考虑到了在DCB上实现存储网络和数据网络的“两网融合”,简化数据中心网络架构,构建一个完善的跨校园多数据中心灾备系统。
日渐膨胀的数据存储对于上海交大来说也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数据库、虚拟化平台、富媒体资源和电子图书,这些资源占用大量存储空间,仅上海交通大学的图书馆每年数据增长量就能达到几十个TB。同时,由于学校个IT部门之间相对比较独立,因此对于多租户也提出了一定的需求,既要给部门、学生和科研提供存储服务,又要做到互不干扰。
在了解到可能面对的挑战和明确需求之后,接下来就是规划如何建设校园云存储环境了,是采用开源还是商业方案?如何让架构做到横向扩展?黄保青介绍说,最初在存储选型的时候,他们希望支持统一存储系统,除了SAN之外IP存储是简化数据中心架构一个很好的选择。此外,同时支持多个存储协议也是构建云存储平台的完备基础。
在他看来,FCoE是未来数据中心发展的方向,可以节省很多在FC上的投资并减少所需的管理人员,所以需要存储系统能够支持原生 FCoE。同时利用存储分层技术,自动实现对热点数据的智能化分层;支持定制化的云计算环境和开源OpenStack等;架构的灵活扩展也是他非常看重的,既要能满足后续成长的需求,又要支持跨校园网在徐汇和闵行校区间的数据容灾。
- 第1页:拥抱开源!上海交大云存储经验谈
- 第2页:数据中心规划和“两网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