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的日子” 谷歌、微软各有哲学
DOIT云计算 13年02月25日 14:59 【转载】 作者:C114中国通信网 责任编辑:王雪杨
云计算,从概念面世伊始,就注定改变整个IT产业格局。2012年,是云历程中的关键的一年,谷歌、微软、亚马逊,三大云计算巨头加速产业布局,竞争愈发激烈。
巨头们的企业之争从对“云”的定义就开始了:
谷歌 聚沙成塔,合并才是强大
谷歌是“云计算”(Cloud Computing)的领跑者。
谷歌认为,“云时代”是集中提供计算、服务和应用的新时期,即将资源集中于 “云”使其能作为一种公共设施提供给公众,使人们能够像用水、用水那样使用计算机资源。在“云计算”模式下,用户的计算机会变的十分简单:不大的内存、不需要硬盘和各种应用软件,就可以满足我们的需求。因为云服务提供商会提供一切计算资源、存储空间和各种应用软件,而用户的计算机只需承担通过浏览器给“云”发送指令和接受数据的只能即可。PC主机变成“云服务”提供商的服务器集群,电线变成了网络。
由此,用户不必在直接面对复杂的硬件和软件,取而代之是直接购买最终的服务。用户不需要购买实体的硬件设施,只需要把钱汇给云计算服务提供商,将会马上得到需要的服务。
微软 撒豆成兵,分散才能通畅。
作为这个世界最大的软件公司--微软则提出了“云-端”(Cloud-Client Computing)并行的概念:即“云”和终端都将承担一部分计算和应用。
微软认为,信息产业经过大型机时代的集中计算到PC时代的分布式计算之后,云计算时代的计算将是集中+分布的方式。
“端”的存在必须也必要。虽然“云计算”时代,由摩尔定律及WINTEL架构所决定的平衡正在打破,但一个由硬件、带宽、内容构成的新平衡正在形成:终端性能、带宽的发展,永远也赶不上内容的增长速度,三者总是维持一个动态的平衡关系。进入以互联网为中心的时代之后数据会走向集中,但并非全部集中:很多数据可能存在不同的数据中心“云”里,也有很多计算可能在终端。
互联网产业有三个层次:基础架构;硬件和软件平台;应用。一方面带宽、存储、计算不会是免费的,消费者需要找到符合他们需要的模式,为而“端”的计算一定是存在的。其次,在技术角度,端的计算能力强,才能带给用户更多精彩的应用;在通讯的供求关系上,带宽的发展总是跟不上内容的增长速度,只能维持相对平衡。此外,微软认为应区分需求,提供区别化的解决方案。与处于应用层的谷歌仅通过“云计算”提供服务不同,微软既是应用服务商,同时也是软件平台提供商,采取“软件+服务”的战略是为实现用户想要服务的给服务,想要软件的给软件。
驰昂咨询认为:
微软是桌面电脑时代的霸主,依赖操作系统而一统天下;而谷歌是互联网时代的霸主,依靠强大服务器搜索技术和服务能力崛起。双方对于“云时代”的解法都依托自身优势领域。目前来看,谷歌占得先机,先下一城。一方面,几乎谷歌的所有产品都是典型的“云计算”产品。其自身就是世界上最大的云,在全球有30 多个数据中心,服务器的总数超过100万台,而且在运营效率和自动化管理程度这两个非常重要的云指标上也是独领风骚的,并且这些产品大都以Web的形式发布。而近期,谷歌在云客户端、PC方面也有发力。另一方面,谷歌在互联网搜索方面建立了极为有效的商业模式,与IBM合作、针对数据中心的巨额投资、增强计算安全性。
由此可见,谷歌的“云计算”目标并不只在个人用户,而是覆盖从个人用户至企业用户的广大空间。但是,“云”的发展才是千里之行第一步,仍有许多问题,例如数据隐私问题、安全问题、软件许可证问题、网络传输等,而亚马逊、苹果等其他巨头毫不示弱,这些都是“云端的日子”究竟谁能成为规则制定者这一问题,变得更加破朔迷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