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移动战略转型经营数据流量:云业务年底商用
至顶网 12年08月26日 20:59 【转载】 作者:zdnet 责任编辑:唐蓉
导读:移动互联网产业的高速增长,正在对传统电信行业带来巨大冲击,业界甚至视之为又一次“工业革命”。面对数据流量爆炸式增长所带来的压力,电信运营商应该如何做好数据流量经营?如何应对互联网业务的替代?如何维护通信行业的价值?
关键词: 云计算
移动互联网产业的高速增长,正在对传统电信行业带来巨大冲击,业界甚至视之为又一次“工业革命”。
面对数据流量爆炸式增长所带来的压力,电信运营商应该如何做好数据流量经营?如何应对互联网业务的替代?如何维护通信行业的价值?
中国移动董事长奚国华给出的答案是“16字战略”:智能管道、开放平台、特色业务、友好界面。
产业格局已变
“当前,ICT产业正在经历颠覆性的革命。”奚国华在出席第六届移动互联网国际研讨会时再次强调,在这场革命过程中,智能终端和云计算的运用正在加速推进IT和CT的融合,并促进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
这一变化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极为直接——移动互联网不断催生新的产业形态,信息服务、移动社交、数字出版、移动商务等新的产业开始发展,电信服务和互联网服务逐步走向融合。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的手机网民规模已经达到3.88亿户。随着用户数量的不断增加,人们的生活、生产都发生了全新的变化,经济、社会、文化也随之受到影响。
这一系列变化及其所产生影响,对传统电信运营商意味着什么?在奚国华看来,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对于运营商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奚国华认为,随着新技术、新领域、新服务、新模式的不断完善,移动互联网用户将不断增长,应用开发和信息服务也将进入全面发展的阶段。在此之下,无线上网业务将日益成为拉动运营商收入增长的重要力量,并为运营商带来发展机遇。
来自国内三家运营商及工信部电信研究院的相关数据显示,从2009年底至2012年上半年,国内3G用户数、无线上网流量、智能终端出货量占比等关键指标都在持续快速增长,移动互联网正在成为国内运营商新的增长引擎。
以中国移动为例,在该公司2009年的数据业务收入中,短信及话音增值业务的收入之和占比超过了50%。而在2012年上半年,无线上网业务收入在其数据业务收入中的占比达到38%,位居第一,其次是应用及信息服务收入,此前收入占比排首位的短彩信业务则降至第三位。
上述数据意味着,在数据流量高速增长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无线上网业务收入、应用及信息服务收入将成为运营商数据业务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不可回避的是,全球运营商都面临着数据流量爆炸式增长的巨大压力,同时,互联网业务也加剧了传统运营模式转型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做好数据流量经营,如何应对互联网业务的替代,如何维护通信行业的价值,成为全球运营商共同面临的难题。
运营商如何应对
奚国华认为,顺应产业变革方向和移动互联网规律、加快推动战略转型,是传统电信运营商在新形势下谋求变革、实现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据了解,中国移动的产业变革之路已从十年前的移动梦网模式,走向如今的业务基地模式。目前,该公司已经形成包括娱乐、SNS、应用商店、位置、电商等近40项产品的九大基地业务平台,并在各细分领域展开了一些探索。
“移动互联网浪潮对运营商的战略转型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国移动数据部副总经理沈红群认为,随着移动电话普及率的不断提高,话音业务增长空间减小,短彩信业务增长放缓,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同时,数据流量爆发式增长带来网络压力,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兴起加剧了运营商沦为“哑管道”的风险,传统电信运营商的管理模式受到严峻挑战。
基于此,中国移动在2012年正式提出了“构建智能管道、搭建开放平台、打造特色业务、展现友好界面”的移动互联网发展总体战略。
据沈红群介绍,中国移动已经通过移动MM、飞信、无线城市三大业务入口,向用户提供无线音乐、手机视频、手机游戏、手机阅读、手机报、手机动漫、12580等相对丰富的数字内容下载,以及位置业务、手机支付、物联网等功能型业务。
与此同时,中国移动还计划通过“彩云”业务,向个人云服务领域拓展,并以此集结各领域的业务产品。
“用户对号码、短信、图片、视频、音乐等信息资产的安全保存与便捷管理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而运营商在该领域具有得天独厚的专业优势。”沈红群透露,中国移动已于今年8月初面向用户试点推出了“彩云”业务,并计划在今年年底前全面商用。
另据中国移动研究院院长黄晓庆介绍,与苹果等公司推出的类似业务有所不同,中国移动推出的“彩云”业务可支持Android、iOS、Windows Phone、Symbian等多个操作系统,面向所有移动互联网用户,并具备电信级的安全管理机制以及容灾备份方案。
按照中国移动的计划,“彩云”业务在第一阶段将重点实现面向个人的云存储服务;第二阶段将重点促进自有业务的云化,为中国移动各基地输出基础存储能力,使中国移动各项业务在云端统一展现;第三阶段将面向第三方开放云端存储基础能力,为产业界的云计算服务提供资源。